点击排行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推动新型智库的内容创新
◇姜晓秋
转摘于2016年7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辽宁社会科学院深入研究新型智库建设(专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这为建设新型智库,进行内容创新指明了方向,也对辽宁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条件下,把握振兴主题,贯穿开放主线,突出专业特色,实现机制转变,最终实现内容创新成为了辽宁新型智库建设的关键。2015年,辽宁社会科学院通过《辽宁智库》《信息专报》和有关渠道提供的研究报告近百篇,获得国家和省级领导批示共计54件。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8件,各部委主要领导批示9件,正省部级领导批示10件。今年上半年,报送研究报告52篇,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9件,副省级领导批示16件。多项成果直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规划和政策,为政府管理和公共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型智库要突出一个主题:振兴发展
新型智库要围绕辽宁振兴主题,进行“四个重要”的内容创新。一是“重要转化”。找准辽宁在东北作为国家“四大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位置。对于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撑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区位条件优越,具有沿边沿海等特色的地区,应着重研究如何将其自身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重要空间”。实现振兴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四化同步”发展就是新的空间,要侧重研究工业化和信息化如何融合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如何互为支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如何统筹发展的对策。三是“重要地带”。早在1904年.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就得出了“谁控制心脏地带谁控制中心岛,谁控制中心岛谁控制整个世界”的结论。今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使辽宁地处“世界中心岛”的位置更加重要,而且使辽宁地处东北亚的“枢纽地带”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四是“重要清单”。针对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仍然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创新驱动动力不足、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不够、科技经济融合不够等重大问题,我们就辽宁深化国企改革、供给侧结构调整等问题建立了重要智库需求清单。
新型智库要贯穿一条主线:“一带一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对‘一带一路’建设方案和路径的研究。”新型智库建设要顺应由过去30多年开放侧重向东开放转变为今后东西双向开放的变化趋势,抓住国家要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战略定位.把“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始终贯穿智库研究的主线。一要加强辽宁如何发挥连接和拓展丝绸之路南北两线门户和纽带作用的研究。要探索丝纲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的对接的对策.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二要探索辽宁连通曰、韩、蒙、俄、朝,建立合作的新机制。要研究如何以推进中韩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建设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和推进共建中日经济和产业合作平台。三要把推动对欧美等国家(地区)相关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高水平推进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作为重要的专业智库重大课题。
新型智库要把握一个规律:专业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须、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我们在智库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地方研究特色,“辽宁振兴发展研究中心”注重研究的长期性和预测性;“朝鲜半岛研究中心”注重欧亚大陆桥建设战略研究的前瞻性;“辽宁抗战文化研究中心”突出研究的独特性,注重打造东北抗联史、东北救亡运动史、东北义勇军史、中共满洲省委史、东北军党史等智库研究集群;“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顺应了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时代性,着重研究老工业基地文化改造的转型升级规律。
新型智库要实现一个变革:机制创新
内容创新需要体制机制创新做保障,智库建设亟待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实现八个革命性变革。一是科研选题由过去“自选动作”为主,向今后政府和部门、企业需求“规定动作“为主转变。二是科研重点由过去重视历史经验的事后总结,向今后重视重大问题研究的前瞻性、预测性转变。三是参与决策由过去“一事一议”,向今后长期跟踪研究,以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基础,实现权威信息发布转变。四是研究人员素质要从过去善于基础研究.“著书立说”,把学问“做厚”,向今后善于生产智库产品,把学问“做精”转变。五是研究方式,要从过去关门研究、网上查询,到今后选题和数据来自实践,对策更有操作性转变。六是组织科研的方式.要从过去注重课题立项,事前激励,向今后建立智库需求清单,进行事后激励转变。七是研究方式由过去“一家一户”的研究所研究方式,向今后智库联盟和协同创新转变。八是合作方式由过去重视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智库产品提供方之间的同行合作,向今后与政府、企业、市场主体需求方跨界合作转变。
在当代中国正经历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大变革的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正迎来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要围绕东北振兴积极推动内容创新,为抢抓重大机遇提供高质量的智库产品。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