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鲍振东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些基本要求,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正确指引,是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深入解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基本要求,对于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立场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立场决定方向、立场决定路线、立场决定命运。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核心立场。首先,坚持这一核心立场是由我们党的世界观决定的。我们党的世界观一言以蔽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也是由人民群众书写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如果我们党不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放弃了我们党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其次,坚持这一核心立场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永远是我们党的服务对象。如果我们不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党的性质,放弃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第三,坚持这一核心立场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国家,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公仆,人民群众永远是国家的主人。党的领导最核心、最具实质性的内容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包办或代替人民当家作主。如果我们不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颠倒了公仆和主人的关系。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们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立场都不能变,变了就有被人民群众唾弃的危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忘,忘了就会失去执政的合法性、合理性;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都不能丢,丢了就要出毛病、犯错误、走弯路。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从当前情况看,主要是实践问题。在实践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自觉地把尊重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树立起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就是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念,确保人民群众真正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益,保证和支持人民群众通过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依法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要自觉地把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与坚持以人为本、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幸福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就是要自觉地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都能为老百姓一心一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坚决同侵害群众利益的消极腐败行为作斗争;就是要自觉地把带领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拜人民群众为老师,与人民群众交朋友,坚决克服和抵制违背规律的主观主义、漠视群众的官僚主义、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脱离群众的享乐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就是要自觉地把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同尊重人民的意愿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还是执行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归宿,群众高兴的、满意的、赞成的、答应的我们就积极去做,群众不高兴、不满意、不赞成、不答应的我们就坚决不做。既使我们的决策方案和想法是完全正确的,但在人民群众没有觉悟之前,也不要忙于出台、强力推行。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应该进一步发扬光大。
总的看,我们党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问题上立场是坚定的,态度是鲜明的,但也确有一些党员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历史唯心主义的俘虏。他们中,有的热衷于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随意剥夺或践踏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有的把自己看成是诸葛亮,把群众看成是阿斗,主观主义盛行,个人英雄主义猖獗;有的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鱼肉乡里、搜刮百姓,一个任期下来,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没有多大改善,自己却富得流油了;有的不是把人民群众看作是自己的服务对象,而是把他们当成自己可以任意驱使的工具,动不动就说现在的老百姓不好管了、不听话了,甚至对正常上访的群众采取强制性措施;有的想问题、做事情只看领导的眼色,不看群众的脸色,只要领导高兴,老百姓的脸都气青了,也不屑一顾;有的不愿意和人民群众交朋友,而是趋炎附势、媚权阿贵,热衷于傍大款、傍大官。具体表现是:在困难群众那里见不到他们的身影,在大款、大官的酒桌上都经常看到他们在那里吆五喝六;普通群众那里有什么困难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大款、大官那里有什么事情他们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在老百姓面前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在大款、大官面前却卑躬屈膝、摇尾乞怜,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让他打狗他不敢撵鸡。上述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的身上,但对我们党的形象和事业已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定的物质财富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即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前提”,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重大发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列宁的真知灼见。我们搞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开除球籍”,这是毛泽东的高瞻远瞩。“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我们自己的发展”,这是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这是江泽民的英明论断。“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胡锦涛的至理名言。上述重要思想告诉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新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基本要求,为国家发展繁荣、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把握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基本要求,最重要的是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社会大局稳定的保障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之所以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之所以空前提高,人民生活之所以明显改善,社会总体形势之所以保持长期稳定,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像今天这样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疑都是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结果。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指引,就没有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中华民族今天的一切。
党的基本路线是基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提出来的,是根据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确定的。只要我们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不能变。我们目前遇到的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绝不是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结果,如果说与党的基本路线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只能说明我们在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全面、不彻底、不坚决、不到位的地方。任何妄图放弃党的基本路线而到封闭僵化的老路或改旗易帜的邪路上去寻求消除矛盾、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行不通的,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主要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是非常正确的。动摇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党的基本路线。鉴于当前贫富差距拉大、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高等问题的存在,有人主张把我们党的工作中心由经济建设转到社会建设上来,这是没有道理的,也是极其有害的。事实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解决上述问题并不存在任何矛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的基本路线中讲的经济建设,是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相统一的经济建设,而不是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置人民群众的疾苦于不顾的经济建设;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经济建设,而不是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经济建设;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经济建设,而不是放任贫富差距扩大、发展成果由少数人占有的经济建设;是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经济建设,而不是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不到尊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不到解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得不到维护和发展的经济建设。由此可见,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应有之义。只要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正确地理解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正确地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解决。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所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绝不是以GDP为中心。GDP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体系。有了这样一个指标体系,世界各国的经济就如同有了一张“气象云图”,通过看这张“云图”,就可以知道哪个国家经济发展是热的,哪个国家经济发展是冷的,哪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快的,哪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是慢的。然而,这张“云图”也有其致命的缺点和弊端,那就是看这张“云图”看不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如何、效率如何、效益如何,看不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究竟有多大,更看不出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就业是否充分、社会事业是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所以,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出一个更加科学的评价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地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新的指标体系尚未形成之前,还不能彻底放弃GDP。但必须明确,我们所要的GDP,是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GDP,而不是穷的穷、富的富、两极分化明显的GDP;是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GDP,而不是只讲速度不讲效益和质量的GDP;是就业充分、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的GDP,而不是有增长无就业、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的GDP;是尊重生命、保障人权的GDP,而不是矿难频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保障的GDP;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GDP,而不是吃了子孙饭、断了子孙路的GDP。
三、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正如习近平同志前不久在广州视察工作时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事实雄辩地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实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很可能至今还在为吃饱肚子而发愁;没有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胜利的曙光;没有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没有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会像现在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没有改革开放,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悲剧很可能要在我们这里重演。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前途和未来无限美好,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要本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的精神,一如既往地、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来,争当改革开放的促进派,不当改革开放的落伍者。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在所难免,其中的痛苦和艰辛不言而喻。但我们必须明确,改革开放有痛苦,不改革开放也有痛苦,而改革开放的痛苦是临产前的阵痛,痛苦过后,生机无限,不改革开放的痛苦是绝望中的苦熬,苦熬的结果,是死路一条;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早改晚改早晚都得改,但越早越主动,越晚越被动,畏首畏尾、左顾右盼、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只能是贻误战机、误国误民。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深水区,进入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释放新红利、提供新动力;普通百姓的幸福感、共和国公民的归属感、中产阶级的安全感、党内同志的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全党上下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好方向。方向正确,努力才有意义,奋斗才有价值;方向错了,一切努力和奋斗都将付之东流,而且会越努力、越奋斗离真理就越远,给党和人民造成的损失就越大。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也无论是文化体制改革还是社会体制改革,都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都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去谋划,都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来运行。具体说来,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让改革和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顺利地推进这项工程,既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也离不开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值此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攻坚阶段,我们尤其应该发扬好这一优良传统,利用好这一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在这种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过程中,很难保证每一个人都受益、都满意。如何让改革开放中权力和利益的受损者也能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而发自内心地去支持改革开放、推动改革开放,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开放的阻力和障碍,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唯一目的,就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利益的辩证统一,如何使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些利益关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我们要在回答和处理上述两个重大课题中实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离不开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改革开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是最坚定的改革开放促进派。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一直奉行的基本理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总结和推广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基本做法;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破解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方针;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改革开放的积极性,是我们党矢志不移的坚定立场。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从根本上说,是得益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今后要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也必须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此,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在谋划改革方案和制定改革措施的时候,一定要从部门或小集团的既得利益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使我们的每一个改革方案,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能经得起群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都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夺取改革开放的新胜利,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改革开放进入到“深水区”、“关键期”以后,确需加强顶层设计,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规避风险、减少失误。然而,改革开放毕竟是一项开拓性事业,任何一项顶层设计都离不开试错机制的支撑,再好的顶层设计也不可能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预料到,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划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搞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对看准的事情搞好顶层设计、全方位推进,又要鼓励基层的同志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在实践中探索规律、把握规律。特别是对他们在探索中出现的失误或失败,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切不可求全责备、横加指责。
四、坚持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公平正义作为反映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一种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主题,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项政治主张和目标写进了自己的旗帜,并一直在为实现这一政治主张和目标而奋斗。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致力于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是为了实现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是为了促进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其它各项制度的设计,体现了我们党追求公平正义的坚定信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确立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回应了我国人民实现对公平正义的强烈愿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彰显了我们党坚持公平正义的执政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时期实现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前进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精心谋划中国梦,展现了我国必将更加公平正义的美好未来。
公平正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具体的相对的公平正义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各个时期,抽象的绝对的公平正义只存在于某些人不切实际的空想或幻想之中。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追求公平正义,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改革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追求公平正义,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我们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追求公平正义,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成果。我们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追求公平正义,就是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追求公平正义,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民群众都能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我们党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是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辩证统一,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是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辩证统一。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贯彻公平正义这一基本要求的时候,必须正确处理上述这些辩证统一关系,切不可以偏概全、忽左忽右。在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时,我们坚持公平正义的正确态度是:既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而把关乎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事置之度外,也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而不注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说服人民群众以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在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时,我们坚持公平正义的正确态度是:既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局部利益而放任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泛滥,任凭少数人在那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而不注意调动与保护地方和部门的积极性。当人民群众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说服人民群众以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我们坚持公平正义的正确态度是:既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而放纵极端个人主义发展蔓延,侵害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也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而不注意对人民群众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甚至随意侵犯个人的合法权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说服人民群众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甚至为集体利益作出必要的牺牲。在处理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关系时,我们坚持公平正义的正确态度是:不能片面地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利益而不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其它方面的利益,既要注意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不断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又要注意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组织他们行使好当家作主的权力;既要注意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净化他们的文化环境,又要注意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五、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跟着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给他们带来的尊严和利益,深刻地体验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千条万条,但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在政治上能够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在经济上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这两条中,更带根本性、更具决定性意义的是共同富裕,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设想,在一个贫富差距过大、两极分化严重的国度,能够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所以,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主要着力点,放在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共同富裕上。
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邓小平同志还曾尖锐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话,可谓是高瞻远瞩、一针见血。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这就决定了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先富带后富的过程,必然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是正确的,适度的贫富差距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然而,我国毕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差距只能不断缩小而不能日趋扩大,更不能搞成两极分化。如果贫富差距过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就会大大削弱,广大劳动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会严重受挫,人民群众跟着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就会发生动摇,进而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破坏我国的政权基础。目前,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虽然没有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收入差距过大而且日趋严重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导致我国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矛盾凸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尽快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总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具体说来,要努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掌握国民收入分配的主动权,努力做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全体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二是充分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积极作用,既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又保护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非劳动收入,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尽快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三是加快税收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严厉打击偷税、逃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在一些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四是严厉打击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各类非法收入,以抚平广大群众的“仇官”、“仇富”心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五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六是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财富分配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民间自愿捐助活动,吸纳社会资金帮助困难群体,健康有序地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有必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一是共同富裕和公有制占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两项根本原则。在这两项根本原则中,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公有制占主体的价值取向,坚持公有制占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不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就失去了意义,不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一句空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形式,不在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要在分配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是不可能的;不能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形式,势必要造成两极分化。所以,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不能走单一公有制的老路,也不能走完全私有化的邪路。二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想方设法让老百姓先富起来,而不是自己先富起来。要知道,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如果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还没富裕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们先富起来了,这无疑是对我们党的性质的亵渎和对人民的背叛。
六、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消除了导致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和谐的制度根源。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虽然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矛盾,但它们已经不是对抗性的矛盾了,完全可以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式,有领导有步骤地加以化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实现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仍然保持着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但勿庸讳言,由于国内国外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增多,如不认真加以解决,势必要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延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甚至会危及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过程中,始终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而且要抓紧抓实,尽快抓出成效。
社会和谐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改革问题、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否实现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相适应,而处理好三者关系的最佳结合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人云:“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实践证明,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民生有保,衣食无忧,既是太平盛世的显著标志,又是太平盛世的重要基础;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既是社会动荡的严重后果,又是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大党、老党丧失政权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民生问题重视得不够、解决得不好,因而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之所以一直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大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现实生活中之所以还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不稳定因素,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有些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关。
这里必须明确的是,在我们共产党人这里,保障和改善民生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绝不能口惠而实不至。人民群众看我们是否认真践行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否真正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绝不仅仅是听我们都说了什么、喊了什么,而是要看我们在实践中都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如果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你话说得再好听,口号喊得再响,他们也不会买账,甚至还怀疑我们的动机和目的。所以,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彻底转变作风,时刻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群众的情绪,关心群众的疾苦,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社会稳定的民心基础。特别是各级政府,一定要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要知道,民生不保,平安难求,花钱买平安,不如花钱惠民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基本国情是基本适应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下大力量进行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主攻方向是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真正建立起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事实证明,在目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诸多因素中,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方面存在的不和谐问题最值得我们注意和警惕。“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从目前情况看,对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破坏力的是发生在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身上形形色色的腐败问题。腐败不除,民心难顺,社会难安,政权难保,江山难固。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被滥用。滥用公共权力会对社会和谐造成致命的危害:一是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削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破坏和谐稳定的经济基础;二是损害党和政府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降低国家政权机关的公信力,破坏和谐稳定的政治基础;三是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助长腐朽没落思想的滋长蔓延,破坏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四是毒化社会风气、损毁社会公平正义,破坏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所以,我们必须以更加有利的措施、更加坚决的态度反对腐败,以反腐败的实际行动和效果取信于民。
七、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千百年来,大国的崛起和强盛,往往都和征伐与杀戮联系在一起,这曾被西方学者说成是亘古不变的“铁律”。然而,这一所谓的“铁律”,只能在西方列强的历史上得到证明,在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从未得到过验证,今后也不会得到验证。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解放全人类,让全人类的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会走西方列强侵略扩张的老路,绝不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建立在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开创的,向来主张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国内矛盾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今世界最文明、最先进、最具包容性和优越性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以和平的方式、和平的理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这就决定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无论到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谋求世界霸权、危害世界和平。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崇尚和睦、向往和谐的民族,在对外交往中一贯奉行“和为贵”、“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理念,主张“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2000多年前,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与西域各国互通有无、礼尚往来、化干戈为玉帛的友谊之路。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国与所到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传播文明、共建友谊、和平共处的桥梁。“和为贵”的思想,贯穿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主张,特别是近年来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都彰显了我国“和”文化的深厚底蕴,得到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广泛认同。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遭受战乱和贫穷的惨痛经历中,深切地感受到和谐之珍贵、发展之迫切、合作之重要,深信只有和平才能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只有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稳定。
当今世界,要和平、保发展、谋合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着。然而,不和谐的阴云仍笼罩在世界的上空:局部战争和冲突此起彼伏,恐怖势力依然猖獗,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资源环境日益趋紧,金融危机频繁发生,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渐突出。面对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民,面对恐怖事件中无辜的死难者,面对在饥饿和病痛中苦苦挣扎的人们,面对被自然灾害摧毁的家园,世界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珍惜和平、渴望平安。历史一再证明,弱肉强食不是人类生存之道,穷兵黩武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全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面对共同的发展难题,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脱离其他国家的合作而独善其身,那种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做法越来越不合时宜,越来越不得人心,越来越难以担负起对全人类的责任。只有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才有可能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携手应对和处理各国发展中的共同难题,增进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国内因素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影响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变,创造国家和平发展外部条件的任务日益艰巨。为此,我们必须在精心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前提下,抓好、用足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我国核心利益的基础之上,处理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拓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领域,扩大共同利益的交汇点,妥善处理分歧,合理控制矛盾,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我国更大的贡献。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置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于不顾;我们不干涉别国内政,也绝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内政;我们不侵占别国领土和主权,也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如果有谁把我们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看作是软弱可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到头来只能是自欺欺人、自食其果。
八、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冲破“左”的和右的思想障碍举起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一伟大旗帜才能高高飘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上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曲折开辟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条正确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的智慧创立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一科学理论才能不断得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探索确立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才能充分彰显其无比巨大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全力推进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一伟大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当前最紧要的是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一是要坚持科学执政。即在各项执政活动中,积极探索、认真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坚持用科学的执政理论、科学的执政制度、科学的执政方法来指导和规范党的执政行为,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二是要坚持民主执政。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要坚持依法执政。即积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拥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希望长期执政,但能不能长期执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执政能力能否做到与时俱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切实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融入党的建设的全过程。一是全面正确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一个中心”不偏离,坚持“两个基本点”不偏废,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又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四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五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扩大同各方利益的交汇点,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六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能力。七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卓有成效地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我们党一旦失去了应有的先进性,我们现在拥有的执政地位就很可能丢掉,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要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造精神的要求,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努力提高全党运用科学理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要始终坚持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情况下都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时代要求。既要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又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使我们党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永远跟上时代发展的新潮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保持党的纯洁性。如果我们党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上述八项基本要求,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只要我们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将其转化为我们自觉行动,就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上一篇:2013年度各部门目标绩效管理工作责任书
- 下一篇:我院梁启东副院长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