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18崴按此进射黄色_1000款app禁止app安装_嫩叶草满18点此进在线下载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浅谈抗联一军军部设在天桥沟的成因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5日
由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曾活动于辽宁省宽甸县天桥沟地区。1934年7月,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师长兼政委杨靖宇将军率领所部400余人进驻天桥沟地区,并在此地开创了抗日游击区。[①]不久,独立师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7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东北抗联第一军军部即设在这里,天桥沟因此成为当时抗联一军的指挥中枢。本文结合抗联一军天桥沟部分遗迹和有关文献资料,试就一军军部设在该地的成因作一分析,请识者指教。
第一,良好的地理位置,是抗联一军军部设在天桥沟的首要原因。天桥沟位于今辽宁省宽甸县西北原始森林地区,属长白山脉老岭支脉。其地理位置的突出特点是,山高林密,土脉肥美,雨量充沛,物产丰饶,四季分明,区域广阔。西北与本溪毗邻,西南与凤城搭界,北与桓仁接壤,东与宽甸及鸭绿江相望,周围数百公里内,山脉连绵起伏,攻守皆有回旋余地。春夏秋三季,适合抗联武装生存和隐蔽。冬季气候寒冷,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但抗联武装采用当地农民和猎户的生活经验,利用天然山洞作为军营,并修建多处密营解决冬季居住问题。据我们实地考察,天桥沟抗联山洞和密营均修筑有火炕,确有“冬暖夏凉”的功用。抗联一军在辽宁的密营,遍布辽东数县,其中“最大的密营应属宽甸北部四平村西羊洞沟(今天桥沟境内)半山腰。该洞是一个自然石洞。洞口虽小,洞内可容纳四五百人。”[②]该处就“贮存有够400人吃四个月的粮食”。[③]“杨靖宇率第一军军部曾进入羊洞密营,所以羊洞又称‘杨洞’”。[④]杨靖宇将军十分重视密营建设,他曾在抗联一军汤石岭会议上“强调搞好密营建设”,并指派得力干部率队到天桥沟等地修建密营。[⑤]我们目前尚无法知道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一军在天桥沟地区建立了多少座密营,但天桥沟至今仍保留的6处遗迹,有3处是密营,由此推断天桥沟抗联密营至少在10处以上。由于宿营和办公、野战、转移、警戒、军械修理、被服生产、军需品储藏、伤病员医治和炊事等需要,抗联一军密营的数量大小不等。由于历经数十年,这些密营多半已损毁,所幸有的密营遗迹犹存。这对研究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桥沟地区方圆数百里,山峦起伏,河溪密布,沟叉纵横,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春夏之交,浓荫蔽天,当地百姓称之为“封山”,即浓密的原始森林将群峦遮蔽,便于隐蔽,即使视线所及,也难以辨识。若远山叠嶂,更难看清。且山中无路,交通不便,腐殖质深厚,朽木横斜,荆棘丛生,即使当地居民也常常迷路,俗称“麻达山”。即使在今天,我们在向导带领下拜谒抗联一军军部旧址和密营遗迹,依然需要走陡峭艰难的小路。譬如,抗联一军野战医院建在大黑沟的一条小沟叉里,沟内宽阔,四周石崖壁立,进出只有一个两山对峙的小口,遇到紧急情况时,可在沟内一个砬包处找到一条十分秘密的小路,与一山之隔的一根绳砬棚密营相连,此外别无通道,极其隐蔽。在天桥沟地区,至今仍能辨识多条抗联小路,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四平乡民主政府所在地通往抗联密营的一条小路。距勘查,出四平乡政府所在地何家大院40米,即可进入密林,北上横亘数道绝壁,外人以为无路可行,实则在两道绝壁之间隐藏着一条东西走向的缝隙,窄处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是抗联将士和乡政府人员遭遇紧急情况时使用的秘密小路。冬季白雪覆盖,抗联将士若有行动,容易留下足迹。但天桥沟山势挺拔峻峭,山峦多在海拔600米以上,其中距杨靖宇将军驻地即抗联一军军部旧址“杨洞”仅有数里之遥的摩天岭高达1205米,故俗有两山之间“看得见,追不上”之说,即发现对面山颠有人,而赶到该地则须几个小时,待赶到该地,早已人去山空。冬季白雪皑皑,视野开阔,便于抗联将士及早发现敌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说,天桥沟独特的地势和崇山峻岭,就是一道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它们为抗联一军将士提供了一个优良的游击战场。
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抗联一军军部设在天桥沟的重要原因。所谓群众基础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地群众有着抗日御侮的优良传统。尽管天桥沟地区地处深山老林,但“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他们依山傍水而居,开荒种地,伐木狩猎,生活尚能自给自足。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期间,天桥沟一带就是抗日义勇军、山林队经常出没的地方。当地群众揭竿而起,积极响应义勇军的抗日斗争,或参军参战,或提供援助。二是以杨靖宇将军为首的共产党人,善于组织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力量,与广大群众结成了抗日联盟,建成了比较巩固的抗日游击区和小块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反日会和抗日民主政府。在民主政权建设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1935年12月29日由抗联第一师政治部主任程斌负责建立的四平乡抗日民主政府,是我们党在辽东地区建立的较早的红色政权之一。[⑥]它为抗联一军在天桥沟地区设立军部、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抗联一军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四平乡抗日民主政府位于方家崴子之何家大院,距天桥沟山脚有3公里。据调查和记载,四平乡政府在支援抗联部队方面,主要做了五方面工作。其一,建立堡垒户,掩护抗联将士。如四平乡政府10多个工作人员的家,都是抗联的堡垒户,抗联将士们可以在这些堡垒户家中歇息、吃饭。其二,设立交通站,侦察敌情,“传送情报”。[⑦]如天桥沟山外曾设有一个大车店,是抗联的“秘密联络点”,[⑧]类似的“秘密联络点”还有多处。“乡政府派何成山等人以探亲为名,多次冒险进入敌人巢穴双山子街侦察敌情。乡政府委员隋宝珍被日伪抓去修扒头子集家,得知日伪军要进山‘讨伐’的消息,便假装肚子痛溜出工地,跑到山里送信,使抗联部队安全转移。为保证情报准确、安全,乡政府规定以‘由、中、人、工、大、天、夫、井、羊、非’为暗号,分别代表敌兵力多少,如1个连用‘由’字,2个连用‘中’字,以此类推”。[⑨]其三,为抗联部队筹集粮食、棉衣、食盐及其它生活必需品。“至1936年秋,乡政府共筹集粮食百余石,猪、牛、羊百余头,送往天桥沟、羊洞沟、阴雾沟等抗联密营”。[⑩]其四,秘密招募新兵,及时补充抗联兵源。据记载,“乡政府还多次发动青年参加抗联部队。何小五、王忠山等20多名青年参加了抗联部队”。[11]其五,协助抗联部队打击敌人,安置抗联伤病员和死难烈士。“大黑沟、羊洞沟的密营里住着许多伤员,乡政府还将伤员安置在群众家。李庆顺家护理2名伤员,每天起早背到山洞隐蔽,晚上背回家料理。刘开兴、何成山扮成商贩,冒着生命危险,挑担子越过敌人多道封锁线,到百里外的宽甸县城为伤员买红药。刘开兴、何万里经常到密营给伤员送饭,帮助苏医生为伤员煎药、换药”。[12]天桥沟地区之所以群众基础好,与杨靖宇将军和抗联一军将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杨靖宇将军率先垂范,亲自做发动群众的工作。譬如,1935年11月中旬,杨靖宇率部驻扎在双山子村扒头子堡内,发动战士们访贫问苦,还亲自为贫苦农民隋大爷家修理破旧门窗。[13]抗联一军一师政治部主任程斌率部于1935年春天桥沟附近之灌水二台子、三台子、大边沟、柏林川一带活动,“看到这里百姓生活极端困苦,便率部将日伪当局设在柏林川的积谷仓打开,把五六十石粮食发给群众,以解贫苦百姓饥苦”。[14]位于天桥沟地区大黑沟的抗联一军野战医院,不仅救治抗联将士,也为当地百姓送医送药,排忧解难。加之抗联队伍纪律严明,买卖公平,为了避免百姓吃亏,在购买军需物品时甚至用银元支付,深得百姓信赖和赞誉。抗联一军将士们在攻打附近地区的汉奸恶霸武装和伪警察署、迎击日军“讨伐”战斗中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譬如,抗联一军一师在攻打双山子警察署“崔家大院”战斗中,即牺牲22人,伤20多人。抗联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和牺牲,不仅唤醒了广大民众,也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正是抗联将士与百姓结成的鱼水深情,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有力保障。三是天桥沟地区山多地少,当地居民以农民和猎户为主,这些群众大多是苦出身,他们不仅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更希望通过武装斗争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同周围和东北其他地区的群众相比,他们的觉悟和抗日的热情更高。据我们调查,在抗联一军军部活动于天桥沟地区期间,当地百姓几乎都曾资助过抗联部队,从未发生当地群众叛变投敌、向日伪军泄露抗联秘密的事件。这在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上是值得充分肯定和赞扬的,也说明天桥沟一带人民群众是我们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可靠同盟军。
天桥沟人民为了支援抗联也付出了巨大代价。1936年4月26日,抗联一军一师师长程斌率部贸然攻打双山子伪警察署“崔家大院”,以及四平乡政府的抗日活动,引起日伪当局注意和嫉恨。8月,“日军派飞机轰炸四平乡政府所在地天桥沟一带,同时派重兵‘讨伐’,许多乡政府成员被捕,并施以酷刑。日军把四平乡房子全部烧光,把老百姓赶到木柱沟、扒头子集家部落,制造了一个无人区。至此,四平乡政府被迫解体”。[15]在四平乡政府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抗日军民并没有被完全吓倒。“1936年8月,杨靖宇率军部与教导团在双山子大茨沟荆云发家召开群众大会。委纪长山为大茨沟反日会会长,荆云发为副会长。接着,又相继在该地成立了5个反日会”。[16]除大茨沟反日会外,在天桥沟周边地区还有灌水三台子反日会、顾家堡子反日会、四道沟反日会和天桥沟反日会等抗日组织,吸收了一批抗日积极分子为会员。[17]这些反日会为抗联做了大量工作。譬如,三台子反日会“给抗联做了200多套棉衣、5双鞋。……1937年3月,日军将宽北8名反日会会长捕去杀害,反日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8]
第三,日伪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是抗联一军军部设在天桥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杨靖宇将军在天桥沟地区活动期间,经常率领部队突袭日伪军,转战于宽甸、凤城、本溪、桓仁、清原等广大地区,开展积极的抗日游击战。他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者和杰出的军事家,深知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落脚点的极端重要。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条件下,在熟知敌情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作为固定的落脚点,而天桥沟是抗联一军军部的最佳地点。除了自然条件和群众基础优越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日伪当局在当地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由于当地人烟稀少,日伪当局的兵力和警力主要集中在县城。天桥沟地区距周边县城距离较远,如宽甸、凤城、本溪、桓仁等4个县城,距该地均有100公里左右,且道路崎岖难行。特别是天桥沟地区位于宽甸、本溪、桓仁三县交界地带,被称为“三不管”地区。杨靖宇将军和抗联一军之所以在天桥沟地区坚持斗争达4年左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日伪当局鞭长莫及,无力对该地区进行彻底“扫荡”。从杨靖宇将军指挥所部在天桥沟附近地区主动袭击日伪军、频繁活动的史实看,抗联一军军部的动向不能不引起日伪当局的重视和警惕。但是,据我们调查,除了抗联一军一师攻打“崔家大院”,招致日军飞机轰炸四平乡政府和当地百姓民房事件外,日伪当局在相对较长时间里并没有对天桥沟地区组织大规模“讨伐”和“扫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抗联对密营进行巧妙伪装,尽量不留痕迹,使得“密营大部安全无恙,实力得到保存”。[19]譬如,在密营的建设上,尽量注意隐蔽,借助自然地貌特征,进行巧妙伪装,以不改变周围现状为前提,增强了隐蔽性。大雪封山时,多人外出必须走一个脚窝,即使敌人发现也难判断有几人经过。据杨靖宇将军的警卫员王传圣回忆,他们在雪地行军被敌人发现时,通过“埋溜子(用雪盖上脚印),在雪上插蒿子,以甩掉敌人”。[20]最难的是生火做饭和取暖时,因排放烟雾而暴露目标。抗联将士们将烟道由1个变成多个,使排出的烟雾减小到最低程度。尤其在清晨和多雾时节,排出的烟雾几乎难以发现。[21]“为此,日伪军很长时间搞不清抗联主力在哪里,也找不到抗联的踪迹。即使找到他们,在甩掉敌人后,又转移到另一座密营”。[22]二是为了迷惑敌人,杨靖宇将军采取了经常分兵偷袭天桥沟以外地区日伪军的做法,给日伪军造成天桥沟地区只是杨靖宇将军和抗联主力部队临时落脚点的假象,因而没有调动重兵对该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为保密计,抗联一军尽量不在军部驻地和群众驻地附近战斗,以确保抗联部队在外地战斗失利情况下有可靠的落脚点,并防止敌人对群众实施报复。譬如,1935年8月,杨靖宇将军率部100多人进驻朝阳沟,发现居民家有不少日军,战士们要求打敌人,杨靖宇将军没有同意,原因就是“打完了老百姓会遭殃的”,“以后我们别指望在这个沟里住了,可不能连累老百姓”。[23]在辽宁所有抗联密营中,天桥沟密营深得杨靖宇将军的信赖和喜欢。他和一军军部在辽宁活动期间,曾数次在天桥沟密营宿营。譬如,1935年12月,“杨靖宇率一军来到佛爷沟、天桥沟一带进行休整。9日至11日,在佛爷沟召开全军大会,报告了全国的抗战形势,对一军的战斗情况进行了总结。同时,召开了死难烈士追悼大会,整编了部队”。[24]再如,1936年5月2日至7月4日期间,抗联一军军部和一师师部曾四度进出天桥沟密营,[25]均说明天桥沟密营的极端重要性。本世纪初,天桥沟国家森林公园王成德总经理曾对现存抗联遗迹逐一勘察,发现抗联一军缴获的日军“三八”式步枪枪栓多个,已锈蚀严重,以及抗联将士们使用的木桌、木凳和铁锅、瓷碗等物品,说明抗联一军天桥沟军部密营没有遭到日伪军的毁坏。事实证明,抗联一军采取分兵偷袭军部驻地以外敌人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三是日伪当局在没有摸清杨靖宇将军和抗联一军底细的情况下,由于没有足够的力量组织有力的“扫荡”,使得抗联一军天桥沟军部在相对较长时间里没有遭到日伪军的袭扰破坏。这一方面证明了日伪当局的外强中干,另一方面,也说明杨靖宇将军用兵谋略的高超和抗联将士们的机智果敢。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1938年6月,由于时任抗联一军一师师长程斌叛变投敌,有关杨靖宇将军和抗联一军军部作战、宿营等重要机密,已被敌人获知,天桥沟军部没有继续使用的意义了。这是抗联一军天桥沟军部被放弃的直接原因。此外,由于吉林地区抗联斗争正在兴起,迫切需要得到杨靖宇将军的领导和抗联部队的支援。加之抗联一军两次西征失利,日伪军持续不断地“讨伐”,辽宁各级地方党组织大多遭到破坏,抗日游击区迅速缩小,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一军军部及直属部队开始转战吉林,并告别了他所热爱的天桥沟军部密营和那里的百姓。
如今,有关杨靖宇将军和抗联一军英雄们的故事,一直为天桥沟人民所津津乐道,他们的非凡业绩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缅怀。历史也将永远铭记天桥沟和那里的人民为东北抗日联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一直十分珍视和重视对杨靖宇将军和抗联将士们遗迹的保护。在丹东市和宽甸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林业部门和企业家的努力下,天桥沟被辟为国家森林公园和辽宁省红色旅游景区。在杨靖宇将军生前宿营的地方,树立一尊将军的塑像。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抗联一军天桥沟军部旧址必将会培育成为“抗联英雄,林海雪原”重点红色旅游胜地之一。[26]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原载《辽东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
《中共丹东地方简史》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5页。
[]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39页。
[] 《天桥沟抗联红色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第7页。
[]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39页。
[] 《中共丹东地方简史》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45页。
[] 《中共丹东地方简史》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9-30页。
[]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0页。
[] 《中共丹东地方简史》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45页。
[]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06页。
[]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06页。
[11]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07页。
[12]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06-107页。
[13]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246-247页,第410页。
[14]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62页。
[15]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0页。
[16]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15页。
[17] 《中共丹东地方简史》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7页。
[18] 《中共丹东地方简史》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7页。
[19]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40页。
[20] 王传圣:《在杨靖宇将军身边历事记》见《吉林文史资料》第24辑《回忆杨靖宇将军》,1988年11月第1版,第53页。
[21] 据宽甸县党史办尚振生提供的材料。
[22]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40页。
[23]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248页。
[24]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53页。
[25] 见《李敏焕日记片断》《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223-234页。
[26] 见《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04〕35号文件。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陇西县| 隆林| 晴隆县| 醴陵市| 攀枝花市| 长葛市| 阳谷县| 县级市| 长海县| 鄂尔多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