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18崴按此进射黄色_1000款app禁止app安装_嫩叶草满18点此进在线下载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哲学创新的三个维度(学术随笔)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5日
  哲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如果停止了新陈代谢、丧失了创新力,哲学的生命就会枯萎,价值就会失落。以儒学的发展为例:从孔子整理编纂“六经”、创立儒家学派到董仲舒建构“天人感应”的哲学体系,再到宋明理学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赋予儒学新生命,儒学在其2000多年的演进过程中尽管有时式微,但总体来说生生不息。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断创新。
  对于儒学而言,创新是在继承往圣和诸子的基础上超越他们,既不照着讲,也不接着讲,而是充分把握时代的现实需求,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话题建构新的哲学理论,做到自己讲、讲自己。儒学的不断创新蕴涵着三个维度。
  其一,核心话题的转向。哲学常常以核心话题的方式体现特定时代的意义追寻和理念创新,核心话题的转向是哲学创新的一个基本路径。汉代大儒董仲舒适应当时社会价值平衡、追求中和之道的需要,参通天、地、人三道,以天人同类、感应相动的“天人感应”学说实现了哲学核心话题从先秦的“道德之意”向“天人之际”的转向;宋代道学家在重建伦理道德、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又汲取“道德之意”的源头活水,使魏晋“玄冥之理”转换为“净洁空阔底世界”,让隋唐“性情之原”变为相对相关的价值空间,创建了“理气心性之辨”的核心话题。正是核心话题的创造性转向,使儒学不断获得新生命。
  其二,诠释文本的转换。文本是思想和话语的载体。哲学家必须凭借对经典文本的学习、思考和诠释,才能准确提炼体现时代精神的核心话题,推动哲学不断创新。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所依据的诠释文本是“六经”。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哲学理论,所依据的诠释文本是《春秋公羊传》。魏晋玄学依据的诠释文本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庄子》。宋明理学家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作为理学所依据的诠释文本。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清三朝科举考试的教本。无疑,诠释文本的转换也是儒学创新的一个重要元素。  
  其三,人文语境的转移。哲学属于爱智的学问,体现了一个民族热爱生命、追求智慧的心路历程。就此而论,哲学创新表现为体现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人文语境的转移。正是两汉“百家殊方”、道术分裂的情境,使董仲舒大力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意识形态上维护大一统的格局。正是唐末五代的腥风血雨带来“百花凋敝”的情境,倒逼出两宋的弘文措施。两宋广开书院讲授儒典,兴建学校培养士子,既强化了学者对国家政权的自觉依赖,也促进了文人对民众生活的亲身感受和对哲学思想的自由创造。因此,哲学要不断创新,就必须对其所处时代的人文语境进行深刻把握和理性回应。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本文根据作者在“国际儒学论坛?2010”上的发言稿摘编而成)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大城县| 温州市| 黄陵县| 金寨县| 萨迦县| 潞西市| 白水县| 荣成市| 精河县| 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