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18崴按此进射黄色_1000款app禁止app安装_嫩叶草满18点此进在线下载

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学术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满岩 “貊国”与“发人”本系一源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8日 点击数:

“貊国”与“发人”本系一源

 

20190408 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满岩

 

关键词:山海经;貊国;史籍;

 

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曾有一支重要的古民族——貊族。貊族属于混血民族,是新乐先民、高台山先民、马城子先民等东北土著民族同东夷诸部族融合后的民族共同体。据《逸周书·王会》《山海经·海内西经》《后汉书·东夷传》等史籍记载,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地理分布各异,以及源自貊族的族群不断分支,貊族见诸史料的名称有着不同记载,如貊国、发人、大小水貊、梁貊等。

 

燕将秦开攻灭貊国

 

《山海经·海内西经》载:“貊国在汉水东北,地近燕,灭之。”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谓:“汉水当作辽水。”因此,“貊国”当在今之东辽河、下辽河流域。《管子·小匡》载:“(齐)桓公伐山戎,败胡貉,破屠何,而骑寇始服。”其中“胡”为东胡,“貉”为貊族。这说明,当时被齐桓公击败的“貉”(貊)是依附于东胡族的,故称“胡貉”。齐桓公北伐时所征服的貊及燕国所灭掉的貊,当为辽东北一带的貊人。因此,貊国应当是貊人主要在沈阳、新民、康平、铁岭、开原、西丰、抚顺、新宾、清原、本溪等一带所建之国。

 

根据《史记·匈奴列传》:“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据《三国志·东夷传》裴注引《魏略》:“取地二千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可见,秦开在北击东胡后, 紧接着挥师东进, 越过辽东地区,直抵朝鲜半岛西北角。在秦开向东进军过程中,沿途灭掉了辽东地区貊人建立的部落小国。

 

秦开破东胡后,燕国在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即大凌河、小凌河流域和滦河上游,设置五郡:上谷(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渔阳(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区西南)、右北平(治所在今河北省平泉县)、辽西(治所在今辽宁省义县西)、辽东(治所在今辽宁省辽阳市),并修筑长城:西起今河北省独石口北滦河南的大滩一带,东经围场、赤峰、敖汉,由奈曼、库伦南部进入阜新,又经彰武、法库至开原一带,跨越辽河,然后折而东南,经新宾、宽甸,进入朝鲜境内,沿昌城江、大宁江而至博川。因此,东胡北退千余里。根据考古发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宁城县南山根、辽宁省朝阳县的十二台营子和葫芦岛的乌金塘,发现了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胡墓葬;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翁牛特旗、敖汉旗、宁城县,发现了300多处东胡遗址。可见,燕设五部原来是属于东胡和依附东胡之貊部。

 

发人为东北貊人专用词

 

《逸周书·王会解》记载了东北地区古族、古国到中原参加“成周之会”的史事,所记参加“成周之会”的古族中,有稷慎、濊人、良夷、发人、高夷等。其中,稷慎在史籍中亦写作息慎、肃慎,学界一般认为这是生活于今牡丹江地区的古代民族;良夷即乐浪夷,它是生活于今朝鲜大同江中下游地区的古朝鲜族的先人;“濊人”应是夫余、沃沮、东濊等族的先人,生活于今吉林省大部地区以及朝鲜半岛东北地区;关于发人,《大戴礼记·少闲》记载:“海外有北发,与肃慎并列”,北发,《管子》作“发”,《逸周书·王会解》作“发人”。可见,发人即指史籍所载之“发”“北发”。郭沫若谓:“濊与发分明两族,发与貊声更相近,殆发即是貊也。”可见,“发”与“貊”通,发人即貊人,“发”是东北貊人的专用词。

 

《大戴礼记·少闲》载:“昔虞舜以天德嗣尧,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成汤卒受天命。”《大戴礼记·五帝德》载:“山戎、发、息慎”;《史记·五帝本纪》亦载:“北山戎、发、息慎”,这个居处山戎与息慎之间的发,就是活动在东北地区的貊人。周初,发人又与山戎、肃慎等一道,向周王朝进贡,贡物为麃。《逸周书·王会解》载:“发人麃麃者,若鹿迅走。”可见,发人在舜、禹、商汤、周文王时,均见于史籍记载。其分布范围当在山戎(今大凌河流域)及肃慎(今松花江以东)之间。孔晃注:“发,亦东夷”;《管子·轻重甲》载:“八千里之发、朝鲜可得而朝也。”这都说明“发”距齐约八千里,与朝鲜相邻,两者与齐的距离相差不远,而“发”较近,故均将“发”置于“朝鲜”之前,此“朝鲜”在今朝鲜半岛西北部,齐在今山东省。故“发”当在今辽宁省东北部,地处中原前往东北腹地和朝鲜半岛通道之上。

 

再根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貊国在汉水(辽水)东北”,可知发人与《山海经》描述的貊国地望吻合,发人应主要在今沈阳、新民、康平、铁岭、开原、西丰、抚顺、新宾、清原、本溪等一带。这一带也是新乐下层文化、偏堡子文化、新乐上层文化、高台山文化、凉泉文化、马城子文化、顺山屯文化等文化遗址的集中带。辽宁省开原市八棵树镇的团山遗址应为貊族(发人)居住遗存,这里发现的陶器多为豆和壶,在辽北貊族中,这些器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使用。团山遗址内,散落大量的夹砂黑、黑褐、红褐色陶残片。其中,陶器残片有鬲、豆、罐、盆、网坠、纺轮;石器有斧、双孔石刀等。地表遗物中还有陶器的器足、器耳等,这些器耳形制多样,有柱形、鸡冠形、舌形、环形等若干种,尤以环耳、桥状耳居多,其中,鸡冠耳有一种呈窄长条形。器表装饰有之字纹、戳点纹、网格纹、弦纹等。团山遗址附近,还有貂皮屯石棚和李家台石棺墓等遗存。

 

残余发人退居燕之东北

 

春秋战国以后,发人(貊人)大都与华夏族融合,未被融合者则退居燕之东北方,即今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东南部,如后世所称“小水貊”“梁貊”等。

 

《后汉书·东夷传》谓:“句骊一名貊耳,有别种,依小水为居,因名曰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李贤注引《魏氏春秋》进一步解释曰:“辽东郡西安平县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因名之小水貊。”李贤注引《魏氏春秋》曰:“‘小水’在辽东郡西安平县北,即今辽宁宽甸县南。其地产良弓,史称‘貊弓’,此部貊人因居于‘小水’,故名。”有关小水之说,学界主要有靉河与浑江二说。刘子敏认为,根据《三国志》记载:“西安平(今靉河尖古城) 北有小水”,而靉河则是从西安平之西流过,靉河位于辽东长城之内,而辽东长城之内的貊人早已融入燕、汉民族,在东汉和曹魏时期,靉河流域是汉人的分布区,故而不可能还有貊人部落存在。此外,又因靉河水流过于涓细,无法与“大水”鸭绿江相比,并且缺少相应考古遗迹,故小水应为浑江无疑。

 

梁貊与小水貊也并非等同关系,梁貊独自为一族,小水貊亦独自为一族。据史料记载,汉代貊后裔有称梁貊者,居梁水上游一带。梁水,古水名,先秦曰衍水,汉称大梁水,唐曰梁水,辽称东梁河,即今辽河的支流太子河。《三国史记》对于梁貊亦有简略记载:西川王十一年(280),药庐“拜达贾为安国君,知内外兵马事,兼统梁貊、肃慎诸部落”;烽上王元年(292)春三月,“杀安国君达贾……国人曰:微安国君,民不能免梁貊、肃慎之难,今其死矣,其将焉托,无不挥涕相吊”。梁貊的文化当属太子河上游地区的马城子文化,马城子人也应是梁貊先祖。马城子文化是东北地区一支早期青铜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隔辽河并行发展,分布于太子河上游地区,是辽东地区洞穴墓、石棚、石棺墓文化的发源地。

 

综上,《山海经·海内西经》之“貊国”当是“发人”(貊人)在今沈阳、新民、康平、铁岭、开原、西丰、抚顺、新宾、清原、本溪等一带所建之国。春秋战国以后,“发”改为“貊”,有的并入燕,纳入华夏族;未被融合者则退居燕之东北,即今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东南部地区。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关闭
青神县| 大悟县| 洱源县| 武平县| 孙吴县| 乌海市| 抚顺市| 沧州市| 德阳市| 苏州市|